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分数够哪档,就选哪所学校哪个专业”,你家孩子是这样吗? | 之江夜读

阿江 教育之江 2021-06-08

面对80个志愿无从下手看看高考考分够哪档就选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初中高中埋头苦读踏入大学校门后无所适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将来就业可怎么办……
又到一年高考季,高三考生们都在卯足了劲作最后的冲刺。家长们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大都也开始考虑起即将到来的志愿填报。

令他们烦恼的是,新高考改革后,浙江学生每人最多可填80个志愿,虽说可选择性大大增强,但他们普遍觉得“有点复杂,搞不清楚要怎么填”,甚至有家长花重金请“专业机构”“志愿填报专家”给意见。


“其实在改革前,考生可填报五个院校的志愿,每个院校志愿下面是6个专业志愿,但它有一个专业服从调剂,这个服从调剂只要一勾,等于填报这个学校所有专业。我们做了多年数据分析发现,普通院校平均每所学校大致16个专业,按照原来可以填5所院校设计,就应该有80个志愿。”


这番话,是5月23日由浙大城市学院举办的“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双高论坛”上,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应朝帅对家长们的疑惑作出的回应。

这场论坛汇集了高校学者、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及省内60余所知名高中校长。他们围绕中学课改、高考改革、大学教育改革,力求探讨高中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破  壁

“强化学生对大学的认识非常需要、非常迫切”

 

仅论普通高校,目前全国有近2700所高校、750多个专业。“乱花渐欲迷人眼”,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许多学生不了解学校情况、专业发展,于是成了“无头苍蝇”——只能听取家长和师长意见选择专业。而另一边,高校也面临“所招非所望”的窘境。

“整体来看,今天的高中和大学一定意义上是两座孤岛,高考制度横亘其间。”在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尚可看来,教育具有连续性,但高中与高校间存在一定断层。“高中应该和高校在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学习和人格养成方面奠定基础,高校应该在此基础上进阶,两个阶段共生共长、共育共成。但当前不同学段间缺少衔接,这种隔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


其实,知名高中与高校联培共育人才的模式已有许多,较为知名的有清华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大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还有像清华附中、人大附中进行的大中小“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模式。

以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该计划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优秀中学生,采用本博衔接模式,为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培养领军人才,成功入围的国内学生无需高考即可被单独录取。清华大学将新设数院作为数学领军计划人才培养单位,设计专门的培养方案,并由学术大师直接授课。


最近,全国各高校招生章程陆续发布,欣喜地看到,一批高水平大学今年在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上,亮点频出。注意!今年高校招生有这些变化


但得以进入这种“非常规”培养体系的学生多吗?

每年“两会”,关于加强高中和大学课程衔接、惠及更多学生的建言从未停止。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就建议,研发30门左右的“大学先修课程”,以创造力、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多次考试,允许“双一流”高校自主设定科目要求及分数权重。


“大学先修课程”也不是新鲜事物。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起初先修课程成绩与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自主招生入围资格挂钩,在被质疑不公平后,教育部发文将其与高校自主招生成绩脱钩,此后大学先修课程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教育研究者艾萍娇认为,要想真正发挥“大学先修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既需要家长摆脱功利心,又需要高校间进行先修课程学分互认等系列工作。


“中学把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借鉴过来,但这并没有真正影响课堂,只是成为少数学校、少数教师和少数学生上的‘概念课’。”在尚可看来,中学在“大中贯通”方面仍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开辟更多的中学学习典型学习方式,比如借鉴高校的大类招生和学习方式、新工科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很多学校开始跟高校一起联合建立实验室,它一定意义上是对之后的专业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场景和形态进行释放”。


另外,尚可还建议,不妨在研究性学习项目、科技创新、教师培训、课题研究,乃至在综合素质培养上进行全方位尝试,比如研学游学活动,让学生组成团队到相关大学去学习考察。

“强化学生对大学的认识真的非常需要、非常迫切。”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现场向众多中学校长喊话:“建议高中阶段腾出一点时间开一堂大课,让大学教师去讲一讲什么是大学,这是非常重要的科普。”

 

共  振

“教育的核心是解放心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行动”

 

2017年,上海、浙江迎来“新高考元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在夏天上演。那一年,一个名为“准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全国940万考生一起参加了高考。6月7日,在数学科目考试中,它开考10分钟后交卷,最后成绩为105分。一年后,再次参加高考的“准星”数学得到了136分。它的目标,是在近两年考上清华北大。


“准星”的出现,让许多教育人惊出一身冷汗:“教育制度应该怎样培养并甄选有价值的人才”?

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原校长林建华看来,这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路径依赖、比较重视知识传授而非真正释放学生内在潜力有关。


“当下的教育,好比把信(知识)往信箱里投,却不清楚学生何时、以何种方式收到,甚至不确定他们能否收到。教育的核心是解放心智,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他们能否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和行动。


论坛上,一位校长提到一件往事。曾接到领导电话,想约时间去学校查看素质教育发展情况。校长回电:领导,我们上午要上课,您要不就下午来吧!

教育部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浙江省关工委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对此表示无奈:“素质教育应该在学科里,但有些校长还是把素质教育理解成课程之外的‘蹦蹦跳跳’。传授各学科知识是立德树人的一个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代表们认为,无论是“解放心智”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重要一环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而为了达成这一共同目标,高中和高校必须同频共振,把更多的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


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他们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一般在第三学期末,可根据自己的志趣提出希望选择的专业。


林建华曾和一些优秀的元培学院毕业生聊起过学习期间最深的感受,得到的答案正是“选择”。“当他要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就要学很多东西,要选一些课,要和老师谈,要从不同角度看待某一专业。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专业都有思想和思维上的局限性,专业知识越窄,这种局限就会越大,而这正是为什么要学生自己‘选择’的原因。”

林建华回忆,北大、浙大等学校都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推行通识教育、打造“T型人才”。但从效果反馈看,学生得到的大多为碎片化信息,思考和创造能力提升有限。


症结的病灶可能要向前回溯到高中阶段:学生上着安排好的课程,学习着总结好的解题技能。十余年寒窗过后,他们仍没有做到先哲所言的“认识你自己”。“学生的盲目性和教育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学教育非常困难。”林建华坦言。

而新高考改革的一大出发点,正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发现自我。在其指挥下,高中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改变,“分层走班”等新的课堂形态应运而生。


张绪培认为,如果以“可选择”为标准,教师和学校还应有所作为:“对于教师来讲,应该把学生带进学科,而不是急于交给孩子解题的雕虫小技。对于学校来讲,应该要消灭‘陪读生’,让所有孩子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

 

突  围

“教育人要顶住压力,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改革推向正轨。”

 

“知易行难”,是很多高中校长的真切感受。


不久前,浙江新高考政策调整,普通类录取分段由原来的三段调整为两段,原一段和二段线合并为新一段线,按实考人数的60%划定,但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用原一段线(实考人数的20%)划定。有些校长呼吁省教育考试院只公布新一段线,不要公布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理由很简单——怕当地领导拿这条线来考核。

应朝帅对这些校长既同情又不解:“只要教育理念不转变,没有这条线他们还会想出别的甚至更高的指标来考核。关键在于要统一思想,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呼吁不得以升学指标或中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推动地方领导和全社会转变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自以为重视升学率就是重视教育的陋习没有变化,校长们的‘悲催’命运也无法改变。”


不少校长吐槽,学校教学成绩的一点点波动,都有可能在家长间引起焦虑,进而引发连锁反应。他们承认,家长的诉求大都有其合理性,但被焦虑裹挟的诉求可能会使人无视教育改革的合理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80个志愿怎么填”。

如何填报志愿


第一步:仍按老办法选择若干学校,根据本人位次和各校往年投档线等资料,选择5到10所不同梯次学校,所谓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梯次依然可以考虑。


第二步:把这些学校所有专业都填上,分学校排好,如果已经超过80个志愿,就把明显不喜欢的专业去掉。


第三步:逐个研究剩下的专业,继续删除不喜欢的,再补充一些别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并将这些专业按本人心仪程度从高到低排序。

 

“成长过程非常复杂,并且这个过程受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限制。”林建华说,但做教育的人,就要在划定的圈子里把舞跳到最好,坚守教育初心,努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教育的一大功能是引导,不仅要引导学生,也要引导家长、引导社会。我们的确有些制约,但心中要有底线——育人。教育人要顶住压力,带着大家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改革推向正轨,而不应该被不合理的要求绑架。”张绪培说。

受专家报告的启发,定海第一中学校长陈钢说:“高中教育其实和大学一样,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眼前的高考成绩,更要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考虑。”

柯桥中学副校长徐建明也深有感触:“大学和高中本就是一家,高中要抓好学生素养,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数字媒体中心记者 曹可可/文

浙大城市学院、视觉中国 等/图

责任编辑 | 徐梦娇

转载请注明“来源: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3天4位巨星陨落!孩子,听爷爷们的话,好好吃饭,好好锻炼,好好学习


» 今日双星殒落!网友痛别: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 请铭记他用一“粒”水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一生!


» 来吧,朋友!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启动!一图读懂报名方式


» “职”等老师!浙江又一大波事业单位招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